到生活中去
到人民中去
——贾大山之子贾永辉访谈
稿源    时间:2017-02-20 10:56

  □记者曹 铮见习记者田 恬

  2月17日,在“迎庆党的十九大——学大山写人民出精品”主题创作活动启动式暨学习贾大山创作精神座谈会现场,记者采访了贾大山之子、正定县图书馆工作人员贾永辉。

  记者:您记忆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

  贾永辉: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经常坐在角落里的沙发上,静静地喝茶,静静地吸烟,总是和蔼慈祥的样子。后来我才知道他一个人这样坐着的时候,其实是一个作家正在辛勤地劳作,他的头脑里正在构思着一篇篇精彩的小说。之后的岁月里,他在我家那张小半圆桌上写下了小说《取经》《小果》《中秋节》《年头岁尾》《花市》等作品。

  记者:听说贾大山先生写完小说后会将稿件压在褥子底下,不断拿出来修改,他真实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贾永辉: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在文章中说,我父亲将写好的小说压在褥子底下。当时不少喜爱文学的人记住了这个细节。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父亲小说中所体现的那种为民情怀以及他身上很多可贵的品质越来越被世人所珍视,父亲创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不断被发现。这些小细节也唤醒了我对过往的清晰记忆。我觉得父亲枕着枕头做梦的时候,可能也在隔着褥子琢磨写小说吧。正如铁凝主席所说:“似乎隔着褥子比面对稿纸更能引发他的思路。隔着褥子好像他的生活能沉淀得更久远、更凝炼、更明晰。隔着褥子去思想还能使他把小说越改越短。”

  记者:1978年,贾大山先生的《取经》获得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他在中国文坛曾与贾平凹并称为“文坛二贾”。但是后来,他却一直没能大红大紫,原因是什么?您如何评价父亲的小说创作?

  贾永辉:我父亲写小说,不图获得多少稿费,更不图引起多大反响,他只是一直在文学的海洋里默默地扬起自己孤独的风帆。父亲去世后,我每年都会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读到一些评论文章,大家都在说他的文章写得多么好,他的人品多么好,这说明广大读者和同行对父亲为人为文的认可,大家一直没有忘记他。读着这些评论文章,在我的感觉里,他好像并没有永远地离开我们,而是去远洋航行。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种潜意识的感觉,也是一种怀念。在这样的怀念里,有时候是伤感的,有时候是欣慰的。我欣慰的是,他在那片孤寂中,仍然不断扬起自己文学的风帆,那一片片风帆,化作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带给人们无限启迪与怀念。

  记者:多年来,贾大山先生一直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如今您在工作之余也搞文学创作,父亲对您写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贾永辉:父亲常说,不管是专业作家还是业余作者,只有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思想情绪,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创作出更多反映社会新人新事的好作品。父亲的小说中充满对真善美的颂扬和向往,他用自己心灵的“过滤器”将现实生活的杂质、负能量过滤得干干净净,然后通过文字再将干干净净的充满正能量的生活还原给读者——这是一个作家应尽的职责。父亲的小说创作,犹如在文学的海洋里航行,和读者一起驶向理想生活的彼岸。我想,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应该铭记的。

责任编辑:刘晓明
  相关链接
 
  更多>>
中央宣传部授予海军南昌舰党委“时代楷模”称号
  更多>>
  更多>>
电影《李保国》武邑展映 真情再现“太行新愚公”感人事迹
[动图解]看了这些第一,你就能感悟吕建江的平凡与伟大!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空天更安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空军向民众展现歼-10特技飞行目击记
习近平: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沙尘+柳絮+飘忽不定 春天 想说爱你爱不容易
临漳无人机飞防解放了种田“老把式”
版权所有  长城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  1312011001  冀ICP备10001396号-1
增值电信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短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冀B2-2009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