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塞罕坝行 一生塞罕坝情
——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新闻采访团采访侧记
稿源 河北日报    时间:2017-07-18 11:43

  □记者  赵书华

  这是一个阵容强大的采访团,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3家中央媒体和5家地方媒体的89人参加;这是一次深入扎实的全方位走基层采访,从7月10日到14日,集中采访历时5天,单独采访还将持续5到10天……在马不停蹄采访中,来自不同媒体的记者穿林海、走湿地,聆听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创业故事,感受着三代人历时55年创造的生态传奇。

  难忘那片林

  从北京出发,沿京承高速一路向北,穿行在青山画屏间,8小时后,车辆驶入塞罕坝。但见峰峦苍翠,道路蜿蜒曲折,一派森林小镇风光直扑眼帘。

  “一过承德滦平,两边看到的就全是树,没想到京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得这么好!来到塞罕坝,就更觉得震撼。真不知道还有这么好一片林子。”北京青年报记者李强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这里是海拔1874米的亮兵台,为一突兀而起的孤立巨岩,传说是康熙皇帝当年检阅凯旋士兵的地方。如今,这里接受检阅的‘队伍’,已换成了方圆十几公里、整齐划一的落叶松林。”随着塞罕坝阴河林场场长赵立群的讲解,采访团成员依次拾阶而上。登台四顾,但见绿海波涌,只觉凉风习习。“虽然此前已经对塞罕坝有了一些了解,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这片林海的浩大壮观、气势恢弘。”俯瞰茫茫林海,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副主任武卫政表达着内心的感受。

  “这里的大自然太美了!令人惊奇。真想不到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山。这真是一个人间奇迹!”80后女记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杨咏舒发出感叹。

  7月11日,为了让记者们对塞罕坝由茫茫沙地变成百万亩森林的历史有更真切的感受,采访团一行特地前往位于红松洼的“一棵松”所在地采访。如今,那棵苍老的古松依然傲立坝上,在它的身后是郁郁葱葱的百万亩林海。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都记载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难忘那群人

  “难忘那片林,更难忘那群人。这里的树蕴涵着一段壮阔的历史,代表着一种绵延不断的精神。它们已经超越了树的本身,成为一种象征。植树造林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潜,一寸寸的生长。55年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接续努力,静静地伺弄陪护着这片林,他们早已和树融为一体,他们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光明日报文艺部主编王国平这样描述他第二次来到塞罕坝的感受。

  7月13日,在位于围场县城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办公楼内,20位曾参与塞罕坝创业的退休职工被邀来与记者座谈。“那时候那个冷呀,打一桶水上来,第二桶再打上来时,第一桶已经冻上了。头一天刷好的一摞碗,第二天得一个一个烤开,早晨起来被头上全是霜。就在这种条件下,大家也没有一天放弃工作。”退休职工杨茂林讲述时,会议室里一片肃静。

  “感动!第一代林业人的故事,让大家知道了创业时的艰难,其实每一个职工身上都有无数这样的故事。”经济日报高级记者黄俊毅参加完座谈会后,久久沉浸在塞罕坝的创业故事中。

  令人感动、欣喜的更有新一代林业人。2005年秋天,从河北农大林学院毕业的于士涛,一来就被分到了基层营林区当施工员,寂寞、寒冷、苦闷的他数次打电话告诉父亲自己要走。但第二年春天,当看到自己头一年栽下的林子绿油油一片时,他一下子感到再也离不开这里了。如今他已成为塞罕坝最年轻的分场场长,妻子付立华2008年从中国林科院研究生毕业后也来到这里,成为塞罕坝众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听着这些故事,中国青年报河北记者站站长樊江涛感慨道:“这里的年轻一代,每一位都充满了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他们就像塞罕坝的树木一样,虽然环境恶劣,却都坚定地扎下了自己的根。他们爱岗敬业、乐观向上、敢闯敢试,勇敢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他们是塞罕坝精神新一代的传承人。”

  难忘那份情

  细流涓涓,深潭默默,由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涵养出的滦河源头景区游人如织;湖泊遍地,金莲盛开,被郁郁葱葱的落叶松环绕的七星湖景区令人流连忘返……

  “塞罕坝在建设管理模式、造林技术、管护制度等多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经验,能够给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以示范,值得好好梳理。塞罕坝还是一个林业、旅游、碳汇多业并举的综合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态范例,可学习,可复制。期待我们的全媒体报道,能带来更多的‘塞罕坝’!”这些天,现代快报副总编辑郑春平一直在思考着有关报道方案。

  “空气、水、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绿水青山是人类的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本身就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绿水青山不仅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的目标。从这个高度看,塞罕坝绿色发展的历程,堪称是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副主任武卫政说。

  身临其境感受着塞罕坝的生态之美,惊奇于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宏阔,惊叹着一代一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的精神。短短几天,每一位采访者都觉得自己已经与塞罕坝融为一体。“一次塞罕坝行,一生塞罕坝情。”新华社国内部经济采访室副主任赵超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责任编辑:刘晓明
  相关链接
 
  更多>>
中央宣传部授予海军南昌舰党委“时代楷模”称号
  更多>>
  更多>>
电影《李保国》武邑展映 真情再现“太行新愚公”感人事迹
[动图解]看了这些第一,你就能感悟吕建江的平凡与伟大!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空天更安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空军向民众展现歼-10特技飞行目击记
习近平: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沙尘+柳絮+飘忽不定 春天 想说爱你爱不容易
临漳无人机飞防解放了种田“老把式”
版权所有  长城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  1312011001  冀ICP备10001396号-1
增值电信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短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冀B2-2009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