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 坚守生态和发展底线
围场:人均有林面积15亩
稿源 河北日报    时间:2017-07-19 10:11

  本报讯(记者李建成、赵书华)多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在无私支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的同时,以塞罕坝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发展。

  为京津筑起生态屏障,围场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中德合作造林等生态建设项目。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造林359.7万亩,有林面积由423万亩增加到78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3.6%提高到58.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7天,全县严重沙化土地面积减少35万亩,年降水量增加30毫米,每年可为潘家口水库蓄水2亿多立方米,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地。

  在产业发展中,该县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进一步做强用材林、干鲜果品、森林旅游、林下种养等优势产业,发展园林苗木、花卉中药材、时令果采摘等新兴特色产业,形成了“五区、两环、八大基地”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人均有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达到15亩和47立方米。发展林业龙头企业8家、涉林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400多家,发展经济林基地190余万亩,全县林业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达到16.4亿元,林业贡献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元以上。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全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去年接待游客达到210万人次,旅游收入13.4亿元。

  该县把林业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支柱产业,通过由林业部门提供苗木、技术,由村组集体和个人提供土地,以入股、入资、投劳等形式,大力开展合作造林,走出了一条“林业+脱贫”的扶贫模式。截至目前,共完成合作造林8.6万亩,涉及31个乡镇、153个村,涉及21.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2万人。合作造林模式每年可为每名群众提供500—2000元稳定收入。同时,通过在贫困人口中选聘人员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实现了1513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方面,该县持续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已完成确权面积473.81万亩。建立了县级、流域、乡村三级专业扑火队伍,现有专业扑火队员551人,专职护林员3865人,实现了林业管护全覆盖。实行全域全季封山禁牧,严格项目准入,初步构建起旅游康养、食品医药、能源环保、信息物流四大绿色产业体系。不断开展湿地日、环境日、科普日、植树节及各类参与体验性生态科普宣传活动,使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根植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了建设、保护、发展生态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刘晓明
  相关链接
 
  更多>>
中央宣传部授予海军南昌舰党委“时代楷模”称号
  更多>>
  更多>>
电影《李保国》武邑展映 真情再现“太行新愚公”感人事迹
[动图解]看了这些第一,你就能感悟吕建江的平凡与伟大!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空天更安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空军向民众展现歼-10特技飞行目击记
习近平: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沙尘+柳絮+飘忽不定 春天 想说爱你爱不容易
临漳无人机飞防解放了种田“老把式”
版权所有  长城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  1312011001  冀ICP备10001396号-1
增值电信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短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冀B2-2009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