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稿源 河北日报    时间:2017-07-21 10:41

  “十几岁时就知道电池不能乱丢,现在都快四十了,我还不知道电池丢哪里。”采访时,有居民向记者抱怨。

  说起垃圾分类,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但在大多数地方,垃圾分类也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

  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起步早,走得慢。从别国的经验来看,要真正推广垃圾分类,关键还是要培养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面临过和中国一样的环境困境。最初,日本对垃圾也采取填埋处理,但是由于国土面积狭小,很快便引发了大规模的环境公害事件。随后政府改为焚烧处理,但居民展开了全国性的邻避运动(居民因担心建设项目给自身带来负面影响,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和行为)。

  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中部的工业重镇名古屋,为了平衡日益增长的垃圾量和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计划在藤前海滩湿地建设新的垃圾填埋场,但是这一规划在环境影响评估的过程中引起公众强烈反对,不得不中止。

  这次的事件,促使名古屋政府改变了垃圾管理政策的思路,从废弃物的末端处理转变为“减量化,再使用,循环”(Reduce,Reuse,Recycle)的3R政策。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环境影响评估进程,公众开始意识到制造越多的垃圾,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垃圾处理厂要被建设在自家门口。当人们跳出邻避情绪开始理性看待垃圾处理的问题时,终于发现自己的意识也是垃圾处理困境的症结之一。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吕维霞,在2014年底针对日本高校学生及在职员工进行的垃圾分类实证调查分析也显示,33.1%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全民参与,而参与垃圾分类回收最主要的两个动因是公民责任(41%)和社会风气(37%)。当日本面临垃圾处理的难题时,是公众的觉醒和参与最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那么,如何能够让公众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简单配备上分类垃圾桶,或者硬性规定奖惩措施,始终不是最佳的选择。

  深圳将每个星期六确定为“资源回收日”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对于深圳福田彩田村居民隆旭建来说,每周六的“资源回收日”俨然已经成了她和12岁儿子的固定“节日”。每到这一天,他们都会把一周来分类积攒的生活垃圾打包,送到小区“资源回收日”的活动现场,分类投放。“价值高的可以兑换现金,价值低的可以兑换积分、奖品。”隆旭建说,有了激励措施,大人小孩都愿意参与到垃圾分类这件事中来。

  深圳市“资源回收日”活动从2015年6月正式推出,至2015年底就累计开展活动500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12万人次,共回收各类可回收物700多吨。而2016年“资源回收日”活动进一步扩大,走进了2100个小区(城中村),并实现了深圳全市639个社区的全覆盖。

  整理/记者袁伟华

责任编辑:刘晓明
  相关链接
 
  更多>>
中央宣传部授予海军南昌舰党委“时代楷模”称号
  更多>>
  更多>>
电影《李保国》武邑展映 真情再现“太行新愚公”感人事迹
[动图解]看了这些第一,你就能感悟吕建江的平凡与伟大!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空天更安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空军向民众展现歼-10特技飞行目击记
习近平: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沙尘+柳絮+飘忽不定 春天 想说爱你爱不容易
临漳无人机飞防解放了种田“老把式”
版权所有  长城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  1312011001  冀ICP备10001396号-1
增值电信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短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冀B2-2009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