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贵:法古准今 心有精诚
稿源 河北日报    时间:2017-07-27 11:22

为及时了解病人病情变化情况,李佃贵坚持每周亲自巡查病房。河北省中医院供图

李佃贵结合具体病历,和学生们研讨问题。河北省中医院供图

  □记者周聪聪张淑会

  阅读提示

  在今年6月底举行的第三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暨座谈会上,河北省中医院专家、河北中医学院教授李佃贵荣膺“国医大师”称号。

  作为我国中医领域的最高荣誉,每届“国医大师”评选,都会在全国医疗、教育、科研等机构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药人员中,逐级推荐评选出30位名医大家。

  由于首创中医浊毒理论,成功逆转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李佃贵教授成为本届“国医大师”评选中我省唯一的入选者、我省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医,也是全国最年轻的国医大师。

  匠心:师古而不泥古,首创浊毒理论

  “五年大学,你们主要是学知识,而步入工作岗位,你们要学智慧。有了智慧,你们才能在前人的知识上创新,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中医。”

  6月28日上午,河北中医学院举办毕业典礼。虽然没有在典礼上发言,但主礼嘉宾李佃贵还是成了学生们追捧的“偶像”。当天下午即将前往北京参加第三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暨座谈会的他,被学生簇拥着要求“一定要给大家讲两句”。

  这番话,与其说是对年轻人的寄语,不如说是他50年从医经历的心得。

  在李佃贵的眼里——知识是前人的总结,而智慧才能引领创新。

  李佃贵荣膺“国医大师”,正是源于这种创新。

  在位于省中医院四楼西南角的名医堂办公室里,近3万份病历装满了两个高2米、宽1.5米的大书橱,而这些病历的主人,绝大部分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在所有消化性疾病中,萎缩性胃炎是最严重、治疗起来最棘手的病症,一些病人还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医学界一直流传着“胃癌前期病变不可逆转”的结论。

  但李佃贵却扭转了这个论断。

  他首创“化浊解毒”疗法,利用“疏肝和胃、活血祛瘀、化浊解毒、健脾和胃”四步调胃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经大量临床证明,有效率90%以上。

  “‘浊毒理论’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治愈率上,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医药发展的与时俱进。”省中医院脾胃科主任刘建平解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正由以前的感染病、急性病为主,转为现今的慢性病、亚健康状态为主,面对疾病谱的新变化,同样是治胃病,原来采用健脾、温中、和胃的办法,已经难以收到良好效果,但“浊毒理论”给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国医大师’评选已经进行了三届,先后评选出的‘国医大师’总共90名,但像李老师这样进行理论创新的屈指可数。”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倩介绍,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李佃贵一贯主张“师古而不泥古,承古而更重创新”。

  背诵经典药方,一直被奉为中医学习的不二法则。虽然对经典名篇信口拈来,但李佃贵却更看重“悟”。“前人的经典古方是知识,自己悟出来才是智慧,有知识没智慧,背得再滚瓜烂熟也没用。”

  “浊毒理论”的提出,就全凭这个“悟”字。而出人意料的是,“触发机关”竟是一个垃圾桶。

  “是垃圾招来了苍蝇,垃圾招来了苍蝇……”30多年前,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一间单身宿舍里,李佃贵望着窗外一个刚刚被自己“请”出去的垃圾桶,嘴里念叨着这句话。

  一个长期困扰他的谜团,正逐渐解开。

  1928年青霉素的发现,对许多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几十年过去了,抗生素并没有降低细菌性疾病的感染率,新的细菌和病毒甚至一些“超级病菌”仍在不断产生。

  当时对这个问题满是困惑的李佃贵,还是省三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的一个普通医师。和他同住一间单身宿舍的是医院的一名花匠,由于身患气管炎和肺气肿,花匠经常咳嗽,咳出的痰便随口吐在床边的垃圾桶里。一到夏天,垃圾桶引得屋里苍蝇不断,喷了杀虫剂,不一会儿,苍蝇又满屋乱飞。

  有一天,趁花匠回老家,李佃贵把垃圾桶放在了院子里,没想到,屋里的苍蝇一会儿便没了踪影。

  “垃圾就好像人体内不干净的浊毒,苍蝇就好比细菌,是浊毒产生了细菌,而不是细菌产生了浊毒。”李佃贵介绍,“浊毒理论”其实是历史留下的一个重要课题,《黄帝内经》就有关于“浊”“毒”的提法,不过一直没有系统成一个理论。

  从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生活常识,李佃贵悟出了“浊毒理论”的研究思路。

  医心:病人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何时都要善待

  6月26日,星期一,14时22分,省中医院四楼名医堂。

  结束坐诊的李佃贵走出诊室。连续坐诊6个多小时、接诊83个患者后,67岁的李佃贵此时嘴唇紧抿着,神情也有些倦怠,碰见熟人打招呼,也没有精力多做寒暄,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因为下午3点有个研讨会必须参加,今天没敢多加号,这已经是结束早的了,我们先去食堂吃饭。”助手刘小发说。此时,他身后的李佃贵脚步有些迟缓。

  “是医生救病人,还是病人救医生?”这是李佃贵接收新学生时,首先会问的一个问题,“病人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何时都要善待。”

  退休前,李佃贵是省中医院的院长。在任6年,即便公务繁忙,他雷打不动地坚持每周两次出诊。退休后的李佃贵,仍坚持坐诊——周一、周四上午,在省中医院坐诊;周二下午、周五上午,在省中医研究院坐诊;周三在省中医院查房。

  “跟李老师坐诊,早餐一定要吃,而且要多吃。”虽然按照时间表,李佃贵每天坐诊的时间只有半天,但经常从上午延续到下午,这已成习惯。坐诊时间长不说,连午饭也不吃,这一度让很多初来乍到的学生很不适应。也正因此,学生们私底下达成了这样的默契。

  即便如此,李佃贵念叨的却是另外一笔账。

  “早看完病,病人能早回去,可能就因为晚一个小时,人家就要多住一晚,住宿吃饭是不小的花销。”李佃贵的患者里,慕名前来的外省患者占三四成,很多患者为了能赶在第二天上午看病,都要提前一天赶到石家庄。

  作为“镇院之宝”,医院考虑到李佃贵的身体,规定专家号只能预约25个,但这远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李佃贵主动要求增加到50个号。不过,仍有很多患者因为挂不上号,会在李佃贵坐诊当天来碰运气。

  为此,李佃贵给助手刘小发“放权”——外省的要照顾,年老体衰的要照顾。

  “几乎每次都要加20多个号。”每加一个号,“手握大权”的刘小发就感觉很为难,毕竟,加一个号就意味着老爷子的午饭要继续延后。但有时,刘小发想拦也拦不住,患者直接推门:“李大夫,您给加个号看看吧!”李佃贵从没拒绝过。

  很多患者曾担心:“这么个大专家会不会架子很大?”

  但只要一见面,这位老中医那不紧不慢的语气就让患者感觉亲切。

  一年前,名医堂来了位奇怪的病人。

  “问患者哪不舒服,他脑门都是汗,只顾擦汗,什么都想不起来。”刘小发说,李老师见状不仅没着急,反而开始和病人聊天,“你从哪儿来的呀?你们那里气候怎么样?”这么一来,患者慢慢放松下来,过了一两分钟,要说的才都记起来了。

  为了最大限度方便患者,李佃贵还用上了新手段。

  “有个患者因工作移居美国,但还想接着看病,便咨询李老师能不能通过微信问诊,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李佃贵的前任助手徐伟超说,因为有时差,问诊的时间一般都定在早上8时出诊之前。

  “每天早上,我们都是被老爷子的微信叫醒的。”在学生的眼里,衣着朴素的李佃贵对新事物接受很快。微信刚兴起的时候,他便请学生帮忙注册微信号,如今已经称得上资深用户。

  可每次一谈起医德,李佃贵便一如既往地固执,话题动不动便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我们那会儿学医,讲的是要‘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孙思邈讲的‘大医精诚’,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师心:在传承中医药上,不讲知识产权

  桌椅摆放,在李佃贵的问诊室是一门学问。

  只见东西长5米、南北宽4米的房间内,自西向东一溜摆放着三张长方形的桌子,属于李佃贵的两把转椅,一把紧贴东墙,一把居于西桌和中桌之间。

  这样的设置,让很多初次进入诊室的人一头雾水,可只需片刻,便能解开其中奥妙:诊完东桌的病人,李佃贵便起身前往两桌之间那把转椅;看完西桌患者,原地旋转,继续诊断中桌患者。

  “这样的设置,不仅能节省时间,也便于学生学习体会。患者候诊时,每桌的学生都已经提前了解了患者病史和病症等情况,他们能提前分析病情,然后跟老师的诊断作比较,发现问题。”刘小发解释道。

  李佃贵勤于著作,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他主编的《中医浊毒论》等9部代表著作已付梓出版,发表、指导撰写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他培养的学生,大多都已经成为中医药传承的骨干力量——博士生导师6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名,河北省名中医8名,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2名,河北省高层次帮带对象5名……

  对于这些学有所成的得意门生,练字帖几乎是段共同的记忆。

  “老师对我们强调最多的,就是做临床工作一定要细心,一个字的错误就可能使患者丧命。”杨倩说,因此,李佃贵要求学生写方子的字迹一定要工工整整,决不能写得洋洋洒洒、龙飞凤舞。

  一个学生曾因为在抄方子时药物剂量12g中“g”写得不标准,挨过李佃贵批评,“‘g’写得不清,拿药的时候很有可能被看成9,12g就变成了129,这样剂量就出了大错。”

  “李老师为人温和,每次都会讲道理,但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范儿。要是总犯低级错误,老师瞥一眼,自己心里就发毛了。”虽然现在已经是副院长,跟随李老师学习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但直到现在,练字帖依然是杨倩的一大爱好,“我也要求我的学生练字,而且方子必须写得清清楚楚。”

  传承,就这样代代相传下去。

  现如今,年近七旬的李佃贵仍像个“拼命三郎”一样,忙着带徒弟。

  退休后,李佃贵最主要的身份是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虽然只是个虚职,但李佃贵却乐此不疲。

  “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在省内有50个会员单位,按规定,每年至少要给每个会员单位进行一次培训,一周一个,一年就出去了。”刘小发说,此外,作为全国的知名中医,李佃贵接到的省外邀请不计其数。

  为此,即便已经退休,工作日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李佃贵,几乎从没休过周末。刘小发电脑里那份李佃贵周末行程单,早已经排到了今年10月份。

  “周末都是好几个讲座凑一起,那个强度,年轻人都吃不消。”去年开春,徐伟超就经历了一次,“周六一大早,我们从石家庄飞到合肥,讲座一完,又马上飞到贵州。做完讲座,我们又从贵州飞到北京,因为老师第二天一早要在北京开会。”晚上赶到北京,下了飞机,徐伟超提议叫个网约专车,可李佃贵为了省钱,坚持倒地铁。

  而李佃贵的讲座,也绝非简单地去走走过场。在飞机、火车上改演讲稿已是李佃贵的工作常态。

  “不到演讲前的最后一刻,演讲稿就一直在改。”刘小发说,每次接到讲座邀请,李佃贵都会专门打电话问清受众情况,并根据受众层次准备讲稿内容——“给基层的医生培训,语言上要通俗易懂,对三甲级医院的医生,要讲最前沿的理论。”

  “每次讲座,李老师都是倾囊相授。他觉得,传承中医药,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刘小发说,尤其是下基层,李佃贵提前准备的幻灯片上,大都是针对某种病症该开哪种药方,“甚至包括出现复杂症状时,每种药物的加减用量。”

  因为担心老师的身体,学生们没少劝李佃贵“度个假,休息休息”。可每次都被李佃贵慢悠悠地“开导”一通:“你这是贪图个人享乐,光想着休个假陪老婆孩子。”

  接着他便开始讲道理:“光想着自己怎么行?当年研发原子弹,科学家都是住在沙漠里,老婆孩子几年见不上一面,他们不照样坚持下来了嘛!”

  虽然已经获得了全国劳模、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但学生们却从没听李佃贵讲过什么豪言壮语,他总是半开玩笑地说:“人分家庭型和事业型,我属于事业型。”

  那份“事业”指的是什么?李佃贵不说,学生们也明白。

 

责任编辑:刘晓明
  相关链接
 
  更多>>
中央宣传部授予海军南昌舰党委“时代楷模”称号
  更多>>
  更多>>
电影《李保国》武邑展映 真情再现“太行新愚公”感人事迹
[动图解]看了这些第一,你就能感悟吕建江的平凡与伟大!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空天更安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空军向民众展现歼-10特技飞行目击记
习近平: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沙尘+柳絮+飘忽不定 春天 想说爱你爱不容易
临漳无人机飞防解放了种田“老把式”
版权所有  长城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  1312011001  冀ICP备10001396号-1
增值电信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短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冀B2-2009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