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塞罕坝精神 打赢脱贫攻坚战
围场:推动精神和物质双脱贫
稿源 河北日报    时间:2017-08-25 10:49

  本报讯(记者李建成、陈宝云通讯员宁利勇)塞罕坝机械林场坐落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50多年来,塞罕坝精神早已根植围场大地,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围场聚焦“农业产业强、农村环境美、农民生活富”三大脱贫任务,全面开展“党旗红,产业强,乡风美,共同富”脱贫攻坚行动,力促干部作风明显改善、农村环境明显提升、农业产业体系提质增效、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势引领脱贫攻坚的新路子。2016年,该县共有32个贫困村实现摘帽出列,22232人稳定脱贫。

  扶贫先扶志,提振“精气神”

  2016年2月25日,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扶贫工作组进驻城子乡八顷村时,村集体收入为零,还欠了7万多元外债。村里连续4年没有选出村党支部书记,人心涣散,脱贫攻坚难以推动。

  “扶贫先扶志,提振村民脱贫攻坚的‘精气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驻八顷村工作组组长王永军说,工作组不仅仅是要为贫困村做一件实事或几件好事,而是要通过提振全体村民的信心和决心,为贫困村的长远、持久脱贫致富趟出一条路子。为此,工作队提出要“自我加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一些村民“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村民们的致富热情被点燃。薛民回村开办豆腐坊、韩立军养殖17头牛、陈淑莲购进10多头黑猪仔、赵义文返乡种植羊肚菌、从有福建大棚种植菜花和白菜……如今,八顷村有了村集体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年收入30万元,还办起农民夜校、微电影拍摄基地。

  以八顷村为典型,围场将推进移风易俗与美丽乡村、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在旅游沿线重点村打造乡风文明一条街,推广一榜(善行功德榜)、一录(善行功德录)、一喇叭(广播喇叭),建立一堂(道德讲堂)、一村史(村历史博物馆)、一骨干(乡贤队伍)的“七个一”建设。大力传播移风易俗,宣传弘扬善行义举,积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新风尚。今年以来,全县建立孝道村3个,文化村5个,移风易俗示范村32个。贫困群众“我要致富”的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被全面激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氛围全面形成。

  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生态扶贫

  在围场镇车字村南山上,贫困户张瑞正在修剪树苗。“这儿原来是荒山,我承包了400亩,都种上了树苗。不但山绿了,将来还能卖钱呢!”张瑞说,受塞罕坝精神影响,现在村里掀起了造林热潮,已有4000多亩荒山被承包。

  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半个多世纪默默奉献,造就了绿色奇迹,在围场产生深远影响。该县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兴林与富民结合”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使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重点实施入股分成、土地流转、林权流转三种生态扶贫模式,携手贫困群众向荒山荒坡要效益,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为把林业做强做久,让百姓持续受益,围场从提高育苗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入手,探索推广企业和大户投资造林、企业与村组集体合作造林、企业租赁反包造林、农户联户承包造林等多种造林模式。

  引导承德宇航人公司在御道口、燕格柏两个乡镇投资建设大果沙棘基地5万亩。承德木兰林业集团与后沟牧场和半截塔村合作采取“村组荒山入股、企业出资栽植、收益五五分成”的模式实施造林3万亩。

  按照“打破边界规划、集中连片建设、注重生态效益”的原则,在接坝曼甸建设以用材林为主的示范工程20万亩。在伊马吐河流域和小滦河流域建设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的造林工程25万亩,在伊逊河流域和阴河流域建设以水保经济林为主的造林工程15万亩。

  目前,全县人均有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达到15亩和47立方米。发展林业龙头企业8家、涉林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400多家,发展经济林基地190余万亩,全县林业总收入达到16.4亿元,林业贡献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元以上。

  开展“党旗红”活动,抓党建促脱贫

  棋盘山镇惠汉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民牵头成立惠家建材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吸纳60户贫困户入股经营。郭家湾乡车家营村党支部书记杨国生牵头建立金莲花种植园区120亩,辐射带动贫困群众20余户。哈里哈乡党员邢国林凭借自己经营农家游的经验,带领4户贫困户发展农家游产业实现脱贫。

  “塞罕坝精神的核心是对党绝对忠诚。塞罕坝林场几代党员干部和职工始终忠于党,忠于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他们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践行着对党的绝对忠诚,用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对党绝对忠诚的内涵。”中共河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指出。

  “作为全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我们把弘扬塞罕坝精神与‘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结合,号召全县党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实践,践行对党的绝对忠诚。”该县县委书记刘众民说。

  把经济组织聚在产业链上,该县围绕发展脱贫产业,开展“三区两带”党建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实施“一村一专业合作社”计划,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创办领办各类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目前,159个贫困村共建立各类经合组织323个,建立产业基地(园区)215个,突出培育保承、富龙、硒缘等农业产业龙头企业41家。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行了以“乡镇党委+合作社联合社”“村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内容的“双网共建、旗帜供销”模式。在村级,打破“一个自然营子一个党小组”设置模式,按照党员从事行业,组建专业党小组,协助党支部抓好脱贫产业发展。对党员人数相对较多的村,及时组建合作社党支部,将原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把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融入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截至目前,调整设置专业党小组215个、建立合作社党支部37个。

  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按照“抱团”发展的思路,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行“一地生四金”和“政银企户保”模式,引导农民特别是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园区打工、扶贫资金入股、资源入股分红增收入。

  目前,围场整合涉农资金2.2亿元,相继实施了“功能农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光伏电站+扶贫”“结构调整+扶贫”“龙头企业+扶贫”等富民增收项目,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基地4万亩,打造旅游专业村20个、特色小镇6个,建成村级光伏电站22个,调整种植面积10.3万亩,实现了富民增收产业对贫困人口的全覆盖。

责任编辑:刘晓明
  相关链接
 
  更多>>
中央宣传部授予海军南昌舰党委“时代楷模”称号
  更多>>
  更多>>
电影《李保国》武邑展映 真情再现“太行新愚公”感人事迹
[动图解]看了这些第一,你就能感悟吕建江的平凡与伟大!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空天更安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空军向民众展现歼-10特技飞行目击记
习近平: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沙尘+柳絮+飘忽不定 春天 想说爱你爱不容易
临漳无人机飞防解放了种田“老把式”
版权所有  长城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  1312011001  冀ICP备10001396号-1
增值电信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短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冀B2-2009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