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的深夜,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影像科的灯亮得格外久,值班医生反复比对着一张CT片,屏幕上那些灰白相间的阴影里,藏着8岁男孩小刚长达半年的病痛之谜。赶来会诊的赵建,将二十余次不同时期的CT、MR图片反复对比细节,指着影像边缘0.3毫米的差异,果断做出判断。

三天后的病理报告印证了他的诊断。赵建通过影像,精准地判断肿瘤边界,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和化疗方案。

医学影像科被称为“临床医生的眼睛”,而赵建这样的影像科医生,就是解读这些生命密码的“特种兵”。为了解决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确诊率过低的问题,赵建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大胆构建基于常规CT的骨质疏松预测模型。

最终,赵建团队临床验证的AI智能系统,突破设备限制,在30多家基层医院推广,使骨质疏松筛查率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就是影像科医生,他们精准读片为治疗划出安全边界,在黑白影像间完成与死神的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