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振喜,河北省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1962年生,大专学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六、十七大代表。
他,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让亲二哥失去了做富翁的机会。
他,为了村里建厂,接触化学原料不幸诱发血癌,父老乡亲为他自发捐款。
他,生命垂危,须换骨髓,发誓“不认亲兄弟”的亲二哥,为他捐献了骨髓。
他,骨髓移植后,撑着虚弱的病体继续带领全村艰苦创业,一拼就近二十年。
他,历届选举都是满票,即便躺在病床上,仍半票不差。
他,几经生死,却创造出中国贫困山区建设奇迹——把一个仅有一把散架椅子和8万元外债的穷村发展成产值3个多亿、上缴税金5000万元、集体纯收入3000多万元富裕和谐的“塞北山区第一村”。
他,就是任职22年已与血癌抗争17年的“癌症村官”——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
据承德日报报道,范振喜先后4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省、市以上表彰40多次。
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批示:“范振喜事迹感人,农村需要这样的致富带头人。”
去年10月11日,范振喜作为建国以来河北唯一入选的村书记与华西吴仁宝、寿光王乐义等全国知名“村官”一道,出席了中共最高规格决策会议——十七届三中全会。十七大期间,范振喜作为全国唯一一名基层农民代表在新闻中心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同年。他当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功勋人物”,“全国农村十大新闻人物”。他是河北十大优秀公仆、十大杰出青年。他率领的党组织是“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他用生命倾注的村是“全国文明村”。2006年获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时代先锋”称号,央视新闻联播“时代先锋”、《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3家媒体集中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中央党校在京召开周台子新农村探索实践研讨会,认为“范振喜精神”代表了“新时期中国农民精神”,“周台子经验”是“中国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范振喜作为中国贫困山区村书记,独步清华大学讲坛作了近三个小时的报告,莘莘学子感佩于他的精神、作为,掌声一遍遍响起。
范振喜说:“活一天,就带领老百姓干一天!”如今,全村又跨上“二次创业”的征程,向着全国高科技农业产业示范村奋进。
走进周台子,你会发现一面贫困山区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鲜艳的旗。
走近范振喜,你会发现一位公而舍私、民比命贵、鞠躬尽瘁、境界无比、当之无愧的共产党人。
“科学发展,二次创业”是周台子更好更快发展的及时雨”
“科学正道多走一步,发展弯路少跑百里”
科学发展是硬道理,惠及于民是真道理。八十年代治穷治乱、抓农业、打基础,在全县率先实现脱贫;九十年代,调整结构、上企业、增实力,在全县率先进入小康;世纪之初,建新村、创一流,建成全市第一村。如今,又掀起“二次创业”的发展浪潮。穷则思变,富而思进,不吃老本、见强思超、事争一流、永不满足
经济低潮,转型谋变,是消极坐等,踌躇观望?还是秣兵厉马,日夜兼程?
周台子用“周台子速度”、“周台子效率”做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
3月3日,承德市委书记杨汭在周台子村调研时说:“周台子村班子精神状态好,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好班子。村班子的境界高,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点比金子还珍贵。”周台子村要层楼更上,要“科学发展、二次产业”,重点要走靠科技、人才发展之路。农业要尽快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创出周台子特色品牌;工业要集约经营,利用矿业积累资本谋划新产业;要高水平搞好村整体规划,新民居要体现文化和特色。
3个月后,记者看到,这里的发展理念、增长方式、项目建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蝶变”——— 一整套《周台子村2009-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庄整体建设规划》由国内顶尖设计院完成。
——一个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校紧密合作,由现代农业、矿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服务、轻工建材为支撑的周台子村新型产业即将浮出水面。
——由中国农业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周台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在建设。
——6月17日,周台子村开启了贫困山区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新纪元。该村与中国轻工塑料加工应用制品研究所在京签订了中长期校村、校企技术合作协议。目前,周台子村塑料制品园区正在建设之中。今年全村建筑有望用上自己生产的建筑型材。
——老年公寓、福利公寓、职工公寓、村民住宅楼各100套10月底全面竣工。
——全村产业科技培训、研发基地重要硬件,6000多平米的科技培训中心年底竣工。
——周台子村实业集团正在组建,核心架构基本完成。
……
“科学正道多走一步,发展弯路少跑百里。”新理念催生新变化,村民们深有感触。
“科学发展,二次创业就是周台子村更好更快发展的及时雨”。村班子成员说,市委书记拿出一天时间到周台子村专程调研,这些年还是第一次,全村上下备受鼓舞。周台子村迸发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兵分3路,村两委班子赴各地搞产业调查和市场调研。南下北上、东奔西突。范振喜抓住全国“村长”论坛有利时机,向全国前50强的名村名“村官”虚心请教、真诚交流;请全国一流经济、投资、技术、市场各类专家进行专题会诊;下广东看建材,抵贵阳谈合作,从北京郑阁庄村宏福集团,到烟台的南山村南山集团,马不停蹄,日夜兼程。
周台子最忙、最累、最辛苦的就是范振喜。他的病体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比健康人多几倍的精力。每连续工作20分钟以上,他的全身就会板结麻木,尤其后背和大腿像灌了铅,肿痛难忍。而繁重的工作使他只能躺在汽车后座上缓解疲劳,思考问题,处理事务。因为连轴转,司机都累得挺不住。
他很少能吃上一顿消停饭。但每天都必须大把大把地吃药,一次须吃十五、六种药,一天要补充20至30次的人工泪液,让人看了触目惊心,心痛不已……
天道酬勤,谋划中深化,实践中升华。周台子村“科学发展,二次创业”发展思路渐渐明晰。
——抓产业创新,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造“畅游避暑山庄看皇家园林,体验山区新农村必看周台子”品牌形象。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以工哺农,谋划新产业支撑。现代高科技农业与农业旅游深度融合,培树新经济增长点。工业,以矿业经济抓好产业链条延伸;农业,把农业产业化、旅游观光项目作为发展重点,争取今年农业产业化有自己的主打产品。用3到5年时间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园”。同时发展轻工塑料制品产业、商贸流通、观光旅游服务等业。
“我是你亲兄弟,也是村支书!大伙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上,我就得为全村着想”
“范书记收回的他亲二哥的那个矿,是全村集体经济起步的基石”
当“小家”遭遇“大家”,当“私利”和“大义”狭路相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时,舍啥得啥,就是检验一名干部权为谁用的试金石。公正就是端平一碗水。心中存私,群众有眼;心底无私,百姓有秤。时代在变,共产党人大公无私“这把尺”不能变;经济体制在变,党员领导干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权为民用的“这杆秤”不能变。
“一穷二乱人心散”。1987年的周台子村,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一爿塌了个大窟窿的土炕边放了一张缺腿的桌子,旁边趔趄着一把散架椅子,桌上有一部没有摇把子的电话,这就是全村的所有家当。村支书没人干。党员、群众目光投向了25岁的退伍军人范振喜。选票是信任,更是期盼。顶着巨大风险和压力,他横下一条心:豁出命让周台子变个样!
“手中没米,叫鸡不来。”“集体有实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不是空头支票。”他清楚:村里几个矿点说是承包却没人交承包费,群众怨气最大。自己就从村民反映最强烈问题入手。
范振喜决定拿自家人“开刀”,先收回原村班子包给亲二哥的矿点。“我是你亲弟弟,但也是村支书。你多挣钱,是咱全家的福,可大伙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上,我就得为全村着想。”
“当个小破官儿,胳膊肘往外拐算计自家人!你真敢这么干,咱们就不是亲兄弟!”二哥恼过、怒过、骂过,但面对弟弟的义无反顾,也知道兄弟一心为公。尽管泪如泉涌,还是答应了弟弟的请求。
捋顺了村矿点承包关系,村矿业发展步入了正轨,村里当年有了10万元的集体收入。集体有了钱,范振喜和村两委班子带着村民栽果树、垒大坝、翻盖学校,周台子村很快变了样。
正是这个公而舍私的决定,让周台子有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元气。“范书记收回的他二哥的那个矿,是村集体经济起步的第一块基石。范书记断了亲二哥发财路,却让全村人过上了好日子!”村里百姓心里都有数。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
“要不是咬紧牙关发展集体经济,我们还是穷村一个”
有矿产资源的村子很多,但真正让全村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却很少。
提倡“先富”是为了“共富”。讲求效率还要保证“公平”。计划经济时代村集体经济是群体“效率”发挥的“拦路虎”;市场体制下的村集体经济是为民谋利的“资本金”,是维护“公平”的“公积金”。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范振喜认定。
1995年,周台子村经济实力已跻身全县前列。但范振喜认为,简单的选矿就是低级的出卖原料,资源浪费。必须利用铁矿资源搞深加工,建铁选厂。抖出所有家底,还差70万元。村班子决定向村民借。范振喜立下军令状:“赔了算干部的,赚了是村集体的。”15天,村班子走村串户摁了230多个红指印,款齐了,厂建了,效益来了。正是这个创造性的决定,使周台子村实现了第一次跨越。到2002年已经成为全县最富裕的村。
“筹资1个亿,收购启星矿业”。同年,他又有了这个更加大胆的思路。
在别人看来,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承德启星矿业是坐落在周台子村的全市50强企业第13位的国营铁矿。但正是这个冒着极大市场风险,只能成不能败的决策,使周台子村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发展。到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人均纯收入从400元增长到8000多元。
现在的周台子村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全村集体和私营企业发展到16家,各种运输车辆300多台,形成了以现代农业、矿产品加工,轻工建材、商贸物流、餐饮服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全村劳力大多进入非农产业,还吸纳了外省市劳力就业。
现在的周台子农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1100亩土地实现了集约化经营。
现在的周台子村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全村农户今年底将全部住上楼房,富裕起来的村民好多有了自己的轿车。
“如果不是咬紧牙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我们还是穷村一个”面对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都认这个理儿。
“我多活一天,都是乡亲们给的。活一天,就奋斗一天!没啥复杂的。”
“任职22年,他实际已工作了40年”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难不倒、吓不倒、压不倒。和平年代创业该不该有战争年代的“奋斗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搞建设就是上战场,同样需要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气神。
1991年秋,范振喜在辽宁海城考察浴盆厂项目时接触到自身敏感物质化学原料后,发起高烧,用药无济于事,北京检查,结果确诊为血癌。
手术后,范振喜躺在无菌仓里,媳妇带儿子来医院看他,儿子两只小手抱着对讲机不停地喊:“爸爸,我想你!爸爸。”媳妇泪如雨下,范振喜背过脸去,眼泪也止不住地往外流。4个多月的生死较量,范振喜总算度过了最危险的异体排斥和细胞再生期。术后免疫力低,身体弱,易染病菌带来并发症。出院时医生嘱咐:静养两年,要喝无菌水,吃无菌饭。
回来后,范振喜执意要上班。媳妇拗不过他就发动娘家婆家人一起来劝阻,70多岁的老父亲拦着不让他出门。范振喜说:“我是您的儿子不假,可党和乡亲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不报答于心不安啊!”
他拿定主意: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拼命!
组建第一个铁选厂,他白天在工地盯着,晚上回家输液,边输液边商量事。每次到唐山定设备、购配件,都是早晨四五点出发,晚上十一二点回来,由于免疫力低,不能吃外面的东西,渴了喝口自带的水,饿了吃口自带的饭。铁选厂投产时,正是7月,在摄氏37度的高温下,他捂着厚口罩忙前忙后,汗流浃背,衣服像水洗了一样。
那次,机器坏了,他连夜带人赶往唐山。距厂区十几公里,车又坏了。为了赶时间,他步行前往,半路下起了雨,又冒雨急行。由于身体虚弱,雨一淋发起了高烧,等硬挺到机械厂时,人已烧得恍恍惚惚。被感动的厂长说:“你真是把命都豁出去了,没你这么干的,冲你这敬业精神,今后有事,我们破例上门!”
凭着豁命的精神,范振喜带领的周台子创造了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在当时铁精粉市场萎靡的情况下,铁选厂从筹建到投产、盈利、收回投资,并把借村民的70万元连本带息地还上,只用了一年!
1995年大旱,为给全村1000多亩稻田解决水源,范振喜白天黑夜连轴转,原本虚弱的身体连急带累,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刚送急救室就昏了过去,一连7天人事不省。医生通知家人准备后事。消息传来,村民们赶到医院眼泪汪汪地央求大夫救救他们的范书记,市、县领导也请来专家会诊抢救,范振喜奇迹般地活过来。
苦难仿佛为了证明他有超出常人的意志力,脑梗塞、干眼病、严重失眠等疾病又不请自来。干眼病眼里分泌不出泪液,涩得他眼睁开就不敢合,合上就不敢睁开……
他饱尝苦难、强压病痛,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
现在,周台子已成塞外山区第一村,可他仍像上紧了发条的闹钟,昼夜不停歇地嘀嗒着。
“范书记总寻思村里的事,大伙都劝他复查一下身体,他老说先忙过这阵子,可这阵子忙完了,下阵子又来了,让人没法儿不心疼他”。村民刘占全心疼地说。
“你前半夜工作不让睡,后半夜身体不让睡,每天顶多睡4小时,没有8小时之外,没有节假日。任职22年,你的实际工作时间至少已有40年!”记者给范书记算了这样一笔账。
“我多活一天,都是乡亲们给的。所以,活一天,就奋斗一天!没啥复杂的。”范振喜说。
“只有议事民主,才有科学决策”
“小事两委班子定,大事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定”
一把手应有怎样的“管理观”?带好一班人,管好一家人,记好一本账。科学领队,发展到位。一个年集体收入几千万元的村,村里花钱,不是1支笔或2支笔签了算,而是村班子同签、村民理财小组审核才能算。阳光让猫腻和龌龊无处藏身,监督权交给村民,换来了万众一心。
周台子的“家底”越来越大,但花钱“抠”得越来越紧。
在周台子村,村里每花出的一分钱,1支笔或2支笔签了都不算,必须由村班子共同签字才能核报。村会计杨国兴自豪地说:“我们村没有一笔糊涂账。”
我们随意拿出一本账翻开一页,单据时间是2008年3月31日,支出内容为购买“公牛”插座,支出金额是36.5元,单据上有村班子成员的共同签字。一个年集体收入几千万元的村,花几十元钱也得5个人同时签字,周台子村财务管理的严谨精细让人叹为观止。
“只有议事民主,才有科学决策。”范振喜说:“只有实行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才能保证新农村健康持续发展。”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多年来,范振喜和班子成员创造出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周台子管理经验”。
在周台子,村班子立了规矩:事关群众福利、重大工程建设等大事,由村两委班子拿出意见后,村民代表会对形成的方案进行表决。建立“村内重大事项逐户征求意见制度”,遇有需全体村民决议的大事,如土地流转、村民住宅实施方案事项,要把决议印到明白纸上,把征求意见书发到各户,依据多数村民意愿做决定。大家定事,签字按了手印才能执行。
村办企业管理,将村集体企业内在特点与市场规律相结合,大胆采取了竞价承包经营、买断经营权和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形成科学的村级企业运行机制。
村财务管理,大宗开支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小额支出“两委”班子决定,理财小组监督,做到不乱花钱。
“村班子只有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才能使一个党员真正成为一面旗帜”。范振喜接任时,全村仅有36名党员,这些年周台子围绕经济抓党建,狠抓党建为发展。随着一大批先进青年的踊跃加入,村党员队伍已经发展壮大到现在的140多名党员。2006年成立了村党委,下设两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在他和班子成员的带动下,村里每一个党员都积极地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周台子村党委也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老百姓才能真 正得实惠”
“范振喜跟自己的儿子一样亲”
他为乡亲们流汗,乡亲们为他流泪。
关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视乡亲为再生父母,群众之事大如天的“民生观”,让他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拼着命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当范振喜做骨髓移植手术时,光押金就要10万元。这在1992年对一个农民来说,不异于天文数字!范振喜无奈了。危难时刻,是还没有富裕起来的乡亲们向他伸出了深情的双手,自发地为他捐款,有的把钱送到家里,有的送到村会计那里,短短五六天时间凑够了10万块钱。70多岁的老大娘邹德侠,颤巍巍地抖开手绢,把一沓子零钱塞给他说:“振喜,这是我卖鸡蛋攒下的50块钱,你拿着治病吧!”县乡村也送来了帮他治病的补助。就这样,范振喜带着乡亲们的祝愿,到北京做了骨髓移植手术。去医院做手术那天,几百人送到村口,许多人流着泪一遍遍地说:“振喜,你可要回来呀,我们等着你。”
被他断了财路,发誓“不认亲弟弟”的二哥,“只认好支书”,以村民的身份为他捐献了骨髓。
从那时开始,范振喜更加懂得了什么是鱼水情深,什么是执政为民。他视乡亲为再生父母,把自己当群众的儿子。
“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老百姓才能真正得实惠”。范振喜常说。村里有了经济收入后,他和班子成员,尽可能多地多办一些好事实事,让乡亲们感受到党的政策的好处,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从1996年开始,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季度按时发养老补助。老人们都夸:“范振喜跟自己的儿子一样亲!”。去年,周台子村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村”。
为了鼓励村民重视教育,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村里出资设立了奖学金。小学生全部免费上学。现在,考上高中和大专以上的,都能领到数额不等的奖学金,直到毕业为止。
按县委、县政府的规定,1995、1996两年,范振喜个人应得奖励100多万元,但他分文没领,都留在村里。
范振喜的付出得到了群众的爱戴。每当范振喜进京参加重大会议,村民都自发为他送行。2006年“七一”,范振喜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到北京接受表彰。村民们走上街头,燃放鞭炮,载歌载舞。村民们激动地说:“书记的荣誉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是属于我们大家的!”面对锣鼓喧天、彩球飞扬的场面,范振喜眼睛湿润了!
“我是党员,又是村里的当家人,必须行得端,走得正,否则大伙就得戳共产党的脊梁骨”
“收购启星矿业,范书记完全可合伙借钱自己买下,一倒手就会发大财”
德为根,廉为本,洁白做事,坦荡做人。群众眼中的“一把手”就是一面旗。旗正风自清,旗正气自正。“风浊我也浊,众醉我也醉”,是对誓言的背叛,是对信仰的背弃。“人都是自私的”,不是以权谋私的理由。“共产党也是人”不能为见利忘义者开脱。
周台子村有了上亿元的资产,但范振喜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村办企业和村班子没有一个亲属。他公事外出,一切从简,处处节约开支,从不领任何补助。他不吸烟不喝酒,连麻将怎么码都不会。各种奖金,不是给学校买了文化用品,就是捐到村里为老年人办福利。
一个外地老板曾当场拿出30万存折希望按本村内部价承包经营矿点,许诺挣多少都两人平分。范振喜当场回绝。最终公开竞标,由村集体和本村14户村民搞了股份合作制经营。
范振喜常说:“我是党员,又是村里的当家人,必须行得端,走得正,否则大伙就得戳共产党的脊梁骨。”
在周台子村,范振喜担任支部书记,年纪最轻,时间最长。历届选举,他都全票通过。2005年末,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前夜他因病情突发住进医院,第二天不能参加换届选举大会,上级领导见此情况要求延期改选,范振喜插着氧气管子,躺在病床上说:“我是一个到届的村书记,决不能因为我住院而延期选举,否则村里党员怎么看!”在他的再三坚持下,村党支部选举按原定时间进行。其结果是已经干了18年、疾病缠身且不在选举现场的范振喜,再次以全票连任周台子村书记。
“范书记办事从全村大局出发,一心为公,从不考虑自己。拿收购启星矿业来说,范书记完全可合伙借钱自己买下,一倒手就会发大财,几辈子也花不完。但他不是那样人,他心里想着老百姓,大伙心里自然有他。”村民们说。
近些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新闻媒体报道范振喜的先进事迹。网民向他投来一张张沉甸甸的“选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太需这样为人民谋福利的基层干部。”“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领导,农村就是要由范振喜这样的人为民当家!”“如果像范振喜那样,敢于舍小家帮大家,何愁村子搞不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范书记请保重身体。”“范振喜无愧党和人民,无愧天地。”
只言片语,深情无限。
“只有精神富有,物质富有才会长久”
“新农村”最根本取决于“新农民”,“农村新”最终取决于“农民新”
发展是船,科学是帆。群众是新农村建设中坚,知识是科学发展前提,人才是科学发展的保障。建设民生是重点,民生工作无终点。“民生观”决定“建设观”。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
8年前,在村集体年收入不足200万元时,范振喜和两委班子就率全国贫困山区村之先,提出在村里建“小康新居”。
参加十六大后,他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更加坚定了。
2001年,周台子村高起点、高站位,按照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四统一”的模式,开始彻底改建和重建村庄。将新村分为东西两个住宅区、休闲区、文教卫生区、农业开发区、工业开发区5个功能区。
一步步,一年年,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范振喜带领村班子靠着自己的力量,8年“抗战”,到今年年末,当初的蓝图几乎全部实现,成了贫困山区自力更生建家园的典范。
今年,周台子又走在全国新民居建设的前列。投资数千万元的“四个100套”老年公寓、廉租房、职工公寓、村民住宅和占地6000平方米的科技培训中心,目前已全部开工。今年下半年工程完工,全村510户将全部住进新居;69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入住老年公寓。科研培训中心既作为科研办公培训场所,也为外来科研人员和职工提供住宿,为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目前,周台子村已基本实现住宅楼房化、环境公园化、村庄城镇化。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使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周台子村“土地流转”的探索是在2006年,在全国山区村也是较早的。看到全村1000余亩水田分散经营,效益不高。范振喜提出,在村民自愿情况下,以村民自己经营土地种植常规作物获得的收益为补偿标准,适时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实现规模经营,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这样,村民既可放手从事二、三产业,又可以成为农业工人按劳动挣工资,从而获得了两次收入。这样不仅加快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还进一步促进了全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确保这一经营机制的实现,由中国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实地规划,兴建起现代农业园区,努力把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按照科学发展和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需要,对全村土地除稻田外,全部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
“文化是魂,文化是凝固剂。只有精神富有,物质富有才会长久。”范振喜认定,“新农村”最根本取决于“新农民”,“农村新”最终取决于“农民新”。
2007年,村里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集学习培训、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目前正在实施农民素质工程,为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去年,周台子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央党校举办了“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暨周台子村新农村建设实践研讨会”,对“范振喜精神”、“周台子经验”进行了专题研讨并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周台子走出了一条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有着广泛借鉴意义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对贫困山区农村践行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理论价值与典型示范意义。
“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如果没有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怀,没有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的合作及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的支持,就没有周台子的今天。”谈到成就,范振喜非常谦虚。
1987年,在原支部书记的房子被人用炸药炸坏,村支书没人愿意干的情况下,范振喜以全票当选村书记。当时的周台子村人均收入不足34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恶性案件时有发生。两间土房、一张缺了腿的办公桌、一把没有摇把子的老式电话、一盘没有炕席还塌了窟窿的土炕,是村里全部的办公条件。22年来,范振喜处身基层,心系群众,带领党员干部,把一个“一穷二乱三散”的贫困山区落后村建设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农村,到2008年底年产值近4亿元,上缴税金和村集体纯收入超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0元,村有农产品加工、矿业生产、种植养殖、科技研究、宾馆服务各类企业16个,全村劳力基本实现就地务工,另外还安置和吸收村外劳力进村务工1300多人,村集体还为村民建起新楼房,村民全部搬进了新民居,村民文化广场、村民文化中心、村民水上公园、村民图书室、村民卫生室一应俱全,村民生活实现城镇社区化,村级经济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村民文化生活实现娱乐化,成为我国北方一个少有的现代化新农村,周台子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北省基层党建红旗单位”。
范振喜1992年患上血癌,他以不屈的生命和信念与病魔抗争17年,先后动过三次大手术,几度命悬一线,至今又增加脑梗塞、心肌梗、干眼病等多种并发症,他始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他身上凝聚了“新时期中国农民的进取精神”。
2008年,他作为河北唯一一名特邀代表出席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村书记参加会议;党的十七大期间,他作为全国唯一的基层农民代表在新闻中心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他作为山区村支部书记第一个登上清华大学的讲坛。2008年分别年当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功勋人物”,以综合考评排名第一的成绩当选“全国农村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大杰出复转军人”。 2008年11月,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为此专门召开了“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暨周台子村新农村建设实践”研讨会,一致认为:“范振喜精神”代表了“新时期中国农民精神”,“周台子经验”是“中国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