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珍:母爱深深为残童
稿源 农民日报    时间:2014-10-13 17:33

  高淑珍,河北省滦南县洼里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为让肢残儿童和正常孩子一样有学上,从1999年开始,她在自家小院办起了肢残儿童学习班。1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高淑珍用自己博大、宽厚而绵长的母爱,为残童们洒下了一片阳光。

  一个承诺,至今未改

  高淑珍今年55岁,是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的一个普通妇女。她的儿子王立国4岁那年患上类风湿,高淑珍辗转全国各地数家大医院,花去多年积攒的2万多元家底,又欠下了一屁股外债,但最终儿子还是落下了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1998年,孩子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就恳求妈妈让他上学,但因身体等原因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进校读书。为此,高淑珍就安慰儿子:“咱家离学校远,赶明儿妈妈在炕头给你办个学校。”

  不久高淑珍就发现,附近村庄里也有一些因肢残而不能入学的儿童有着和自己儿子一样对读书的渴望。因此,当初哄孩子的一句话,迅速成为她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头———办一所学校,让像儿子一样不幸的孩子也能读书。

  就这样,为了儿子,也为了和自己儿子一样渴望读书的残疾孩子,高淑珍一咬牙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9年4月,“肢残儿童学习班”开课了。教室就设在她家的西屋。4张课桌,5个学生。课本是从村里已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家里借来的,教师就是被她“拉下水”的刚从电大毕业的女儿王国光。“体育、音乐和品德课一样不少,健康孩子咋样咱就咋样。”每天高淑珍用自行车把孩子接来上课,中午孩子们就在她家一起吃,晚上再把孩子给送回家。第二年,附近其他乡镇的家长们听说洼里村有个大好人,也纷纷把残疾孩子送来了,“肢残儿童学习班”增加到10个人。

  2000年10月,“洼里民办特教学校”的申请终于被有关部门批准。最近几年,高淑珍和她的特教学校的名声越来越大,入学的残童也一下子达到了33名。孩子们多了,可高淑珍当初的承诺没有改变,依旧是一日三餐免费,住宿免费。

  这一承诺,却苦了高淑珍和家人,孩子少时每月的开销八九百元,现在30多个孩子每天的开销就得上百元。几年来,高淑珍为这些孩子花了20多万元。她家种了20亩水稻,除了地里的收入和丈夫打工挣的钱,就是她每天骑着自行车驮着从唐山批发来的袜子、衣服去赶集挣的钱。一些孩子的家长过意不去,央求她想交点学费,高淑珍却不收。她说:“只要我还能干得动,就苦不了孩子们,这些残童够可怜的了。”

  一份快乐,来自孩子们

  对于高淑珍的举动,不少人说她“傻”,甚至有人怀疑她办学的动机。回忆自己10年来走过的艰难、曲折办学路,如今高淑珍的心态很是平和。她说,支撑自己一路走来,给自己以力量的,恰恰是这些身体有这样那样残疾的孩子们。

  30多个残疾孩子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7岁。和孩子们在一起,高淑珍的心里总是快乐的,孩子们的心里是幸福的。每天晚上,高淑珍总要搂着最小的孩子睡。30余个孩子,大部分因风湿病造成肢体残疾,高淑珍就自学按摩技术,每天都要轮流给孩子们进行按摩。

  每天从清晨到晚上,高淑珍都累得腰酸腿痛。可劳累一天回到家,到教室转转,看着孩子们学习的专注劲儿,看着孩子们小本子上工工整整的字迹,她立刻就觉得浑身上下轻松许多。

  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社会上一些热心人士和企业开始关注高淑珍和残童们。在好心人的帮助下,2004年秋天,高淑珍建起了6间新房,并作为新校舍立即投入使用。新学期开学那天,当残童们欢欢喜喜地走进新教室时,高淑珍眼里的泪再也控制不住,她说那是快乐的泪,孩子们终于有了新家,有了宽敞明亮的学习空间。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
  相关链接
 
  更多>>
中央宣传部追授徐利民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更多>>
  更多>>
电影《李保国》武邑展映 真情再现“太行新愚公”感人事迹
[动图解]看了这些第一,你就能感悟吕建江的平凡与伟大!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空天更安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空军向民众展现歼-10特技飞行目击记
习近平: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沙尘+柳絮+飘忽不定 春天 想说爱你爱不容易
临漳无人机飞防解放了种田“老把式”
版权所有  长城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  1312011001  冀ICP备10001396号-1
增值电信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短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冀B2-2009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