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壮歌
——聚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河北展映
稿源    时间:2017-05-05 10:28

毛泽东带领长征队伍向胜利前行。(剧照)

《血战湘江》导演陈力(中)和部分演员在展映式上。韩莉/摄

林裁缝在为战士补衣服。(剧照)

红军战士英勇冲锋。(剧照)

  □记者韩莉

  历史不容忘记,再痛也需追忆。

  83年前,长征途中,红五军团第34师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成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誓死血战。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由8.6万人锐减至3万人,湘江一战分外惨烈,但是这段历史在以往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中却较少触及。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联合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等联合出品的纪念建军90周年、迎庆党的十九大重点影片《血战湘江》则以全景式镜头讲述了湘江战役的前前后后,再现了红军长征史上的壮烈一幕。

  4月21日至23日,从省会石家庄到革命圣地西柏坡,从部队院校到省内高校,该片在我省的展映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影高潮。很多观众都是流着热泪看完影片的。他们说,这是一部有力量的作品,它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让你走得进去、坐得下来,随着剧情落泪,从绝望到希望,从脆弱至坚强。导演陈力则将其归结为:信仰的力量、真实的力量、细节的力量和让年轻人传承的力量。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所言,这是一曲讴歌红军将士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的悲壮颂歌。

  1信仰的力量

  “一棵腊梅千朵花,一盏红灯照万家。穷人救星共产党,恩情赛过亲爹妈……”隆隆炮声中,彭德怀率领将士发出地动山摇般的呐喊;枪林弹雨里,红军战士英勇地冲锋陷阵、惨烈地倒在血泊中。血与火的洗礼中,林裁缝,影片中这位普通的红军战士,用苍凉而悲壮的嗓音“扯”出这首饱含深情的客家民歌,一下子就把坚定的信仰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点燃了……

  “战争的惨烈让人触目惊心,而经过战争洗礼的信仰却越发坚定。整部片子战争场面惨烈而残酷,在这种随时有可能失去生命的战场上,每个人感到恐惧都是正常的。那么,只有信仰才能鼓励自己勇气满满地前进。战火纷飞中,战士们认定‘跟着毛主席,不死。’其实这就是战士们的信仰,有了这份信仰,才有了红军官兵们不怕牺牲的英勇战斗。”在河北会堂的观影现场,观众林海的说法很有代表性。

  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拿《血战湘江》和前段时间大热的好莱坞大片《血战钢锯岭》做对比,认为二者都是讲信仰的,带来的强烈震撼感难分伯仲,陈力却说其实真的区别很大,“《血战钢锯岭》表达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的‘帅和酷’——不拿枪解救了那么多人。但是我们要表达的是一个国家的信仰、一个党的信仰、一个军队的信仰,是更为珍贵的集体英雄主义。”

  “理想、信仰与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受到的锻打越厉害,发出的光芒就越灿烂。在逆境中写英雄,在血战实践中把对革命理想的拷问推向极致,是《血战湘江》的一大亮点。重重的围堵,错误的指挥,每场血战都是九死一生,怎么办?红军指战员们不会逃走,更不会投降,而是选择血战到底,选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央红军杀出一条突围之路。”著名评论家李准讲述了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又一个场景:上万将士齐呼号——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红五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说——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他们为何能这样上下一致为理想奋不顾身?因为不断的血战使他们的理想更纯粹也更坚实了,他们相信革命理想一定会变成现实,正因为有了信仰的力量,每一位红军战士身上都闪耀着伟大的长征精神的光芒。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仲呈祥认为,《血战湘江》以气势宏大、鲜明生动的电影语言,讲述了红军指战员为实现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而血战湘江的动人故事。为保证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而牺牲的将士们,哪一个不是为理想信仰而奋不顾身!《血战湘江》是一曲革命信仰的悲壮颂歌。

  2真实的力量

  “这是一部‘快’片,红军指战员的说话和行动之快在其他影视作品中前所未见。毛泽东一上马就是飞奔,所有的行军都是急速的,连抬着辎重的战士都是在小跑前进,因为慢一分钟就会失掉难得的战机,就会牺牲更多战士。再如在说话方式上,因为枪炮声、轰炸声、喊杀声此起彼伏,指战员说话几乎是喊出来的,不同观点的争辩几乎都是吼叫,都是脸对脸、眼瞪眼,甚至一个拍桌子、一个摔茶碗……”在李准看来,这些描写既还原了血战状态,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景,“没有人能看得进去脸谱化的东西,唯有真实才能动人。”

  众所周知,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创作,表现“湘江之战”是一大难题。如何忠于史实,用一部电影的有限容量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这场悲壮之战中所彰显的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才是重点和难点。著名电影美学家钟惦棐先生曾言:“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艺术家勇于为自己设置难点,并翻越难点,令难点转化为作品的亮点,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血战湘江》正是用真实的力量去寻求着审美创造。

  在血战本身的呈现上,影片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烈,拍出了真实,让观者身临其境,震撼不已。影片主创在还原红军当年血战状态上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效,与他们对历史的敬畏、对艺术的感悟密切相关,拍摄中所付出的艰苦劳动也可想而知。

  “每一个事件和场景,史料里会有记录,但是在此情此景,每一个人,特别是伟人的言语、表情、内心活动是什么样的,只有靠编剧和演员自己去揣摩,也许最后跟史实是有细微出入的,但是只要观众觉得这不是脸谱,是有血有肉的人,就可以理解、接受、感动。这些是任何的特技都替代不了的。”虽然拍了很多大受欢迎的主旋律影片,可拍摄这种重大战争题材影片对陈力而言还是首次尝试,“这不是简单地去再现历史片断,要真实也要好看,如何借助艺术的手法来表达这个片子的主题是关键。”

  陈力说,从“做戏”之初,她就决心给观众看真功夫,“我们不想投几个亿来让观众数明星,更不希望请一堆自带粉丝和票房效应的这个人来一下,那个人来一下,更不要助理一堆,要求层出不穷的‘小鲜肉’。呈现这些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到合适的演员最重要。比如说保剑锋饰演陈树湘,他没有拍过战争题材,可是你看镜头中他的每一个眼神、哑着嗓子的每一句嘶吼都是真实的,他的脸总是黑黝黝的,那并不是化的妆,在硝烟里穿行,很自然就是这样的状态。”

  一部战争大片,没有3D,没有特技,没有一切“应该”有的酷、炫、技巧,每一个大的场面都需要精密的计算和烟火师几个小时的布点。拍摄现场真跟战场一样,拍爆炸戏的时候,连遮阳篷都曾经被掀翻过……“不要绿幕、不要合成,就是要来真的,所以演员们每一次拍摄都特别珍惜。”

  相对于很多战争大片习惯使用摇晃的镜头来表达激烈的场面,陈力更喜欢安安静静地把镜头“扔”在那里,越稳越好,“我更追求隆重感,就是那种平静中的力量,像油画,像雕像,浓重热烈,好像一本大书,你只要把这一页一翻开,‘啪’一段真实的历史就在你眼前了。”

  3细节的力量

  这部影片中的毛泽东是隐忍的,细节处理隐含着一种爆发力和张力。“一边是血流遍野的牺牲,一边是继续盲目地往前冲,然而面对错误指挥路线,当心里焦虑而身体状况很差的毛泽东无法左右之时……我演过六十多次毛泽东,这次却是一个完全没见过的毛泽东。”毛泽东的扮演者王霙说,尽管查了那么多史料,还是觉得演起来不踏实,“我不知道细节上有没有做到位,是不是毛泽东当时应该有的反应”。

  王霙说,影片里的毛泽东,每一个细节都是无法描述的痛,而作为扮演者他自己根本没有勇气回放影片,直到有观众告诉王霙,隐忍、坚持、心痛等一切一切的情绪就是那时毛主席的情绪,他才觉得松了一口气。

  影片中那位客家老奶奶,一张皱纹遍布的脸,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就是往小战士手里塞鸡蛋,影片中的毛泽东哽咽出一句“等我们回来过年”,观众席中同样哭声一片。

  比宏大叙事更让人受触动的就是这种细腻之痛,无言处有雷声。剧组工作人员回忆道,“对于电影里的细节,陈力可谓是追求极致,连她自己都经常调侃‘我是不是太矫情了’。”有一场夜戏,是拍红军战士在树林里休息时,林裁缝悄悄为战士补衣服。导演要求缝纫机旁边放一盏煤油灯,同时要做一个架子搭一块麻布把灯光遮住,道具师最初做了一个灯罩,被陈导一口否了。陈力认为,应该是一个很简易的方便携带的架子,最好就是用铁丝简单折成的,实在不行就用三根木棍支起来。最终,经过好几次的改良,道具师用木条和麻袋片做好了一个简易支架。当时,剧组里很多人对一个灯架反复修改的要求不理解,但当看到林裁缝在夜晚点燃那盏暖黄色的灯盏时,他对红军战士们的那份细致入微、温暖体贴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看来,“《血战湘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充满中国特色的大片。在残酷的枪林弹雨中,让人们记住了细节,记住了血肉,记住了每一个伟人、每一个小人物,细节的展现把人物推向一种精神的崇高点。”

  4传承的力量

  “有人说,我们是只懂轻松享受,沉不下心来的一代人,扪心自问,我们忘记历史、忘记感恩、忘记先烈和信仰了吗?真的没有!这个锅,我们不背。”在河北传媒学院,影片播放结束后很久,依然满脸泪痕的在校大学生高冰说,“我们只是不喜欢那种离奇的抗战神剧和板着脸说教的影片,像这种有力量、有血性的片子,我们年轻人不可能不爱看。”

  在河北会堂的展映结束后,一位年轻人跑过来,冲陈力深鞠一躬,说:“陈导,这电影就俩字‘过瘾’,向您致敬!”陈力笑得很开心,“这一路展演下来,这话都记不清第几次听到了。总有人说战争片、主旋律都是给那些能坐得住的,上了年纪的人看的,我却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影院,走近历史。这次很多年轻的学生和官兵跟我说‘特好看,特喜欢’的时候,我的激动无以言表,感觉终于给主旋律电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历史必须靠年轻人传承,听到他们的心声和建议,我会更坚信自己的付出有价值,更坚定创作的信心。我不但要坚持拍主旋律的片子,还要跟商业片‘抢阵地’,我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来看这种正能量的片子,要告诉年轻的学生们,沿着这条路走,错不了。”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栋梁和希望,作为影视工作者,不能把追求票房作为唯一目标。引导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明辨是非、走进历史真相才是最重要的。”林裁缝的扮演者孙维民认为,如果片子不好看,你强行拉人来看,既不现实也无意义。《血战湘江》这一路巡演过来,掌声最热烈的、哭得最厉害、喊得最带劲的往往都是年轻观众,每看一场观众都跟着热血沸腾一次。他希望能有更多类似《血战湘江》这样的电影问世,把观众那些追捧国外大片的眼球夺回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和学到先烈们的血性和胆魄,把这种精神根植到年轻人的心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血战湘江》剧组提供)

 

责任编辑:刘晓明
  相关链接
 
  更多>>
中央宣传部授予海军南昌舰党委“时代楷模”称号
  更多>>
  更多>>
电影《李保国》武邑展映 真情再现“太行新愚公”感人事迹
[动图解]看了这些第一,你就能感悟吕建江的平凡与伟大!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空天更安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空军向民众展现歼-10特技飞行目击记
习近平: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沙尘+柳絮+飘忽不定 春天 想说爱你爱不容易
临漳无人机飞防解放了种田“老把式”
版权所有  长城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  1312011001  冀ICP备10001396号-1
增值电信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短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冀B2-2009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