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
——新闻工作者热议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意义
稿源 河北日报    时间:2017-08-09 15:10

  □本报记者

  “一次塞罕坝行,一生塞罕坝情。”近期,来自省内和全国的新闻工作者纷纷到塞罕坝机械林场采访,亲身感受百万亩林海浩瀚壮观的生态之美,用心聆听一代代塞罕坝人接力奋斗的创业故事,用情体验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大家表示,动人的故事需要精彩的讲述,今后要牢记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继续深化“走转改”,用脚步丈量大地,将笔触伸进基层,讲好生态文明的精彩故事,为建设美丽中国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那片林那群人震撼着我们

  “初到塞罕坝林场,望不到边的林海不断震撼着我,实在无法将这种景象与曾经的荒漠联系起来。而之后的采访,让我体会到,浩瀚林海背后,半个多世纪三代人的艰辛付出更震撼心灵。”说起此行,新华社《国家相册》编导张濠培十分感慨。

  从千层板林场场长于士涛身上,张濠培看到了塞罕坝精神的传承。“冬天冷到出门上厕所都要下几次决心,独自住在林区晚上只能数星星,同为80后的我无法想象,在这种条件下日复一日地工作生活该是多么寂寞和煎熬。当我每晚望着宾馆外那漆黑、静谧的林场,钦佩之情更是强烈。”

  张濠培说,回北京后,脚本几经修改才最终敲定。“塞罕坝精神和塞罕坝这一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启示,绝不是这一期小小的脚本所能够承载,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去不断学习和继承吧。”

  在塞罕坝采访多日,塞罕坝人的定力和耐心给中国青年报河北记者站站长樊江涛留下了深刻印象。塞罕坝人以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一片荒原上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近年来,每到六七月间,全国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但是与游客需求旺盛形成对比的是,塞罕坝的酒店却没有形成雨后春笋之势。“在甜蜜的旅游蛋糕面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塞罕坝人有着历史的耐心。”樊江涛说。

  作为受邀参加集中采访的地方媒体之一,江苏现代快报这次派出了由副总编辑郑春平率领的8人采访团队。虽然结束采访20多天了,但大家仍然沉浸在塞罕坝的生态故事中。郑春平说,连日来,除了在所属媒体刊播制作多个新媒体作品外,他们还把视频作品推送到南京市街头大广告屏轮番播放,许多市民驻足屏前,认真观看。“我们已相约秋天再去塞罕坝,拍摄塞罕坝的绚烂。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塞罕坝的美。”

  以塞罕坝精神创新宣传工作

  8月5日一早,承德电视台记者张新星再次赶往塞罕坝采访。3年间,他已经来塞罕坝采访近20次。

  “每次来塞罕坝都能找到新故事,都能发现新感动。我会继续关注这一典型,挖掘好、宣传好这一典型。”这次参加集中采访,张新星在坝上住了半个月。他表示,今后一定创新报道方式,用好媒体融合的“十八般武艺”,讲好塞罕坝故事,讲好承德故事,讲好河北故事。

  采访塞罕坝,给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李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望火楼里刘军和齐淑艳夫妇的寂寞。在塞罕坝海拔最高的亮兵台望火楼里,瞭望员刘军和齐淑艳夫妇已经坚守了11年。他们的职责,就是每隔15分钟,登上瞭望塔的露天平台,观察是否存在火情。因为海拔高,有时一个多月都见不到一个外来人,眼里除了树,还是树。

  “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的默默坚守,像一粒粒种子,生长成一望无际的人工林海;像一块块砖石,筑起共建绿色家园的精神长城。”李建表示,在今后的报道中,将继续坚持“走转改”,到基层去,到新闻发生的一线去,采撷更多的像塞罕坝机械林场一样的感人励志故事,向受众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刘晓明
  相关链接
 
  更多>>
中央宣传部授予海军南昌舰党委“时代楷模”称号
  更多>>
  更多>>
电影《李保国》武邑展映 真情再现“太行新愚公”感人事迹
[动图解]看了这些第一,你就能感悟吕建江的平凡与伟大!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空天更安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空军向民众展现歼-10特技飞行目击记
习近平: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沙尘+柳絮+飘忽不定 春天 想说爱你爱不容易
临漳无人机飞防解放了种田“老把式”
版权所有  长城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  1312011001  冀ICP备10001396号-1
增值电信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短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冀B2-20090343